毕业季的阳光斜切过教室,像一把灼烫的刀。
我偷偷在课桌下画藏宝图。
图上的终点,是操场尽头那棵老槐树。
那里埋着我的宝盒。
盒子里,是我那本翻旧了的《小王子》。
书页的空白处,藏着用铅笔写的小字:你是我唯一的玫瑰。
这行字,是我熬了三个晚上才想出来的。
我知道她喜欢看书,常去那棵树下。
于是,我策划了一场盛大的游戏。
那天下午,我故意把藏宝图折成纸飞机。
纸飞机穿过半个教室,轻轻降落在她的铅笔盒旁。
她展开看,全班同学都好奇地围上去。
“哎哟,寻宝游戏!”有人起哄。
她抬头,眼睛弯弯的,带着笑意望向我。
“谁画的?好幼稚呀。”
哄笑声里,我脸烧得厉害。
只好也挠头笑:“我画的,瞎玩呗!”
那笑声像无数小针,扎得我手足无措。
她真的去了。
一群同学跟着她,浩浩荡荡,像去远征。
我远远落在后面,心快跳出喉咙。
她果然找到了盒子,在树下扬起来。
大家欢呼着打开——书页翻动,阳光刺眼。
我屏住呼吸。
可她只翻了翻,就笑着递给大家看:“哈,空的!果然是个玩笑!”
人群爆发出更大的笑声,风卷着泡桐树的影子扑过来。
我愣在原地。
那行字,分明写在扉页的空白处,铅笔印子很浅,却是我全部心跳的分量。
怎么会看不见?怎么会?
她只当是个玩笑,一场空欢喜。
毕业那天,大家忙着签名留念。
她笑着把书递还给我:“喏,完璧归赵!下次藏宝,记得放真宝贝呀!”
风穿过喧闹的人群,纸在风里抖得像只白鸽。
我接过书,扉页干干净净。
那行字,不知何时被谁无意擦去了。
铅笔的痕迹如此之轻,像少年易逝的勇气,像命运随手一抹的指纹。
阳光穿过树叶,碎成无数晃动的光斑。
我捏紧那本书。
原来最初那个笨拙的玩笑,只开给了我自己。
原来有些郑重其事的埋藏,未及破土,便永远失落在岁月空旷的回声里——这玩笑的代价,是心被无形之手掏空一回。
许多年后才明白,人生确乎有太多真心,被一笑而过轻巧地没收了去。那行字迹究竟如何消失的,竟成了记忆里一道永恒的谜面:是风揉碎过期待的凭证,还是时光本就擅长抹平一切微小的刻痕?
可当时那个少年,只是捧着突然变轻的书页站在人群中央,第一次尝到了某种巨大而无声的失落。
最初那个认真的玩笑,命运竟只允许我一人当真。
- 本篇文章中,“我”随着情节发展而产生了五次变化,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。(3 分)
(1)害羞(2)____(3)____(4)愣住(5)____ - 结合语境,品味下列句子。(4 分)
(1)铅笔的痕迹如此之轻,像少年易逝的勇气,像命运随手一抹的指纹。 - 从全文看,以“最初的玩笑”为题,有什么好处?请简要分析。(4 分)
- 文章以“玩笑”为线索,体现了什么?(3 分)
- 如果是你,你会做出这么“幼稚”的举动吗?为什么。(1+4 分)
1. 本篇文章中,“我”随着情节发展而产生了五次变化,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。(3 分)
- (1)害羞(示例:纸飞机落在她铅笔盒旁,被起哄,脸烧得厉害,挠头笑)
- (2)紧张/忐忑/期待(示例:她真的去了,心快跳出喉咙)
- (3)失落/震惊/难以置信(示例:她没看到字,说盒子是空的,我愣在原地,想着“怎么会看不见”)
- (4)愣住(示例:我愣在原地)
- (5)巨大失落/顿悟/感伤(示例:发现字迹消失,捏紧书页,第一次尝到巨大无声的失落,多年后的感悟)
2. 结合语境,品味下列句子。(4 分)
- (1)“铅笔的痕迹如此之轻,像少年易逝的勇气,像命运随手一抹的指纹。”
- 本体与喻体分析: 这句话的核心是形容“铅笔痕迹”的“轻”。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:
- 像少年易逝的勇气: 少年的勇气往往是纯粹、炽热但又带着羞涩和不稳定的,容易在现实(如嘲笑、挫折)面前退缩或消散,就像那浅浅的铅笔痕一样,不够牢固,容易“逝去”。
- 像命运随手一抹的指纹: 命运在这里被拟人化,仿佛一个漫不经心的主宰者。“随手一抹”强调了命运的无常、偶然和巨大的力量。“指纹”则形象地描绘了痕迹被抹去的方式——不经意、不费力,就像擦掉一个指纹印那样简单随意。
- 情感与主旨:
- 强调“轻”的双重性: 既指物理上铅笔字迹容易被擦除的特性,更深刻地指少年那份郑重其事的感情(勇气、心意)在现实和命运面前的脆弱、渺小、不堪一击。
- 深化失落感: 这种“轻”与少年心中那份感情的“重”(“全部心跳的分量”)形成强烈反差,突显了失落、遗憾和无力感。
- 揭示人生感悟: 这句话升华了事件,点明了文章的核心感悟——生命中许多真挚的情感和努力,可能如同这铅笔痕一样,轻易地、偶然地就被“命运”或时间抹去,不留痕迹。它象征了青春纯真情感的无常和易逝。
- 本体与喻体分析: 这句话的核心是形容“铅笔痕迹”的“轻”。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:
3. 从全文看,以“最初的玩笑”为题,有什么好处?请简要分析。(4 分)
- 贯穿线索,点明核心事件: “玩笑”是贯穿全文的核心事件(策划寻宝游戏、折纸飞机、被当作空盒玩笑、多年后感悟)。题目直接点明了故事围绕的核心。
- 制造悬念与反差: “玩笑”通常指轻松、无伤大雅的行为。但结合“最初”和文章内容,读者会好奇:这真的是个玩笑吗?为什么是“最初的”?这为阅读制造了悬念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标题与故事内核(少年无比郑重的真心)形成巨大反差,强化了情感冲击力。
- 揭示主旨,深化内涵: 故事最终揭示,这场精心策划的“游戏”被他人当作“玩笑”,而命运更是开了一个更大的“玩笑”(字迹消失)。标题一语双关:
- 表层:指“我”策划的寻宝游戏被大家视为一个幼稚的玩笑。
- 深层:指命运对少年真挚情感的捉弄(字迹消失,心意被彻底误解和错过),以及人生中许多真心被一笑而过的普遍现象。这“最初的玩笑”成了少年理解人生无常和遗憾的起点。
- 奠定情感基调: 标题隐含着一丝自嘲、无奈和淡淡的感伤,为全文奠定了一种追忆青春遗憾、感慨命运无常的情感基调。
4. 文章以“玩笑”为线索,体现了什么?(3 分)
- 少年真挚情感与现实理解的巨大落差: “我”倾注心血(画图、埋书、写心迹)策划的“游戏”,在同学和她眼中仅仅是一个“幼稚”的“玩笑”。这线索强烈对比出少年内心世界的郑重与外部世界的轻率解读。
- 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遗憾: 字迹的意外消失,使得“我”的真心彻底沦为一场“空欢喜”,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。这个关键转折(也是“玩笑”的高潮)凸显了命运捉弄人的偶然性和残酷性,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青春遗憾。
- 成长中的顿悟与普遍人生体验: 多年后回望,“玩笑”已超越具体事件,成为理解人生的一个隐喻。它象征着生命中那些未被看见、被误解、被意外摧毁的真诚心意和努力,揭示了“许多真心被一笑而过没收”的普遍人生况味。这条线索最终升华为对人生遗憾本质的深刻体悟。
5. 如果是你,你会做出这么“幼稚”的举动吗?为什么。(1+4 分)
- 我会或我不会(选择一个作答)(1分)
- 为什么?(4分)
- 选择“我会”:
- 珍视青春的纯粹与勇敢: 青春时期的感情往往是懵懂、炽热、不计后果的。这种“幼稚”恰恰是青春最珍贵的特质——敢于表达,不怕出丑,带着笨拙的真诚。即使结果可能不如意(像文中的“我”一样),这份勇敢尝试本身也是一种美好而独特的体验,是成长的一部分。
- 避免遗憾: 与其多年后遗憾于“未曾开口”或“未曾尝试”,不如在当时鼓起勇气,哪怕方式看起来“幼稚”。努力过,即使失败或被误解,内心也少一分“如果当初”的悔意。文中的“我”虽然失落,但至少他勇敢地行动了。
- 真诚的表达自有价值: 心意本身的价值不在于形式是否成熟完美,而在于其真诚。这种看似幼稚的举动,是少年时代表达真心最直接、最本真的方式之一。它承载的情感分量是真实的、值得尊重的。
- 选择“我不会”:
- 考虑现实风险与结果: 预见到可能被嘲笑(如文中起哄)、心意被误解(如她只当是玩笑)甚至像文中那样因意外(字迹消失)而彻底失败的风险。这种公开的、带有表演性质的方式风险太高,容易造成尴尬和更大的失落。
- 选择更稳妥/私密的方式: 为了保护自己和对方,也为了确保心意能被更郑重地对待,可能会选择更直接(如当面或写信表白)或更私密(如单独把书送给她)的方式来表达。这样能减少干扰,增加对方理解真心的可能性。
- 性格使然或吸取“教训”: 可能本身性格更内向谨慎,或者从类似故事(如本文)中吸取了“教训”,认为这种方式成功率低、易生误会,不如采取更成熟有效的沟通策略。
- 对“幼稚”的认知: 认识到这种方式确实可能显得不够成熟或考虑不周(如字迹易擦除),希望用更能体现诚意和尊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。
- 选择“我会”: